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道医文化 正文 道医文化

养生文化

龙虎山天师府教道协会 2017-03-07 17:37:09 道医文化 14 ℃ 0 评论

687b5901dacffe902e3200227ed63c0a.jpeg

中国数千年的养生保健文化,是中华儿女在历经无数疾病的磨砺中,以辛勤与智慧所累积的瑰宝。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,强身健体、防治疾病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果,为人类健康事业谱写了壮丽的篇章。这一文化传统,不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,更是对全人类健康事业的巨大贡献。

源远流长的养生文化

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自两千多年前开始,历代有众多医家、儒家、道家、佛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论述,逐步形成了我国完整而系统的养生文化。

养生,又称摄生、道生,最早见于《庄子》内篇。所谓养,是指保养、调养、补养;所谓生,是指生命、生存、生长。养生,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、增强体质、预防疾病,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活动。

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非常擅长养生之道,据说他活了120多岁,达到了人类自然寿命的高峰。据说,黄帝打败了炎帝、蚩尤,统一华夏之后,就开始云游四方寻访高人名士。那一年,他到了崆峒山,那里住着一位已经得道的“仙人”广成子。黄帝向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,广成子告诉他:“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;形将自正。必清必静,勿劳汝形,勿摇汝精,乃可长生。”黄帝听后大受启发。

中医养生文化,历经先秦的萌芽、秦汉至隋唐的兴盛、宋金元的再发展,以及明清的完善,这一路走来,犹如一幅瑰丽的画卷,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养生思想。这些思想,如同璀璨的星辰,照亮了中医养生文化的浩瀚夜空,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
防病胜于治病

中医古典医著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出了“不治已病,治未病”的观点,这意在告诉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,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。人不可能长生不老,也不可能“返老还童”,但防止未老先衰以延长生命却是可以办到的。古人这种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告诉我们,必须从小就注意养生,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生。

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

中医养生文化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。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出了养生的三个原则:“故智者之养生也,必顺四时而适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处,节阴阳而调刚柔。”即人与自然和谐,人的心态和谐,人的身体和谐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,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保护环境资源,维持生态平衡;从养生的角度出发,还应该顺应自然规律,建立和维护好人体的健康机制,保持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。

动静相结合的思想

《周易》中说“动静有常”。运动是自然规律,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,生命运动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,如果人体的运动发生了障碍那就是患病。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借助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。

认为生命在于运动,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,只有保持经常运动,才能增进健康,预防疾病,以求延年益寿。当然,有运动也必然有静止。明代的蔡清说:“天地之所以长久者,以其气运于内而不泄耳,故仁者静而寿。”中国的道家、佛家思想也都是主静的,道家的气功、禅宗的坐禅也影响了中国的养生文化,发展出了养生、修身理论。

养生之术也要量身定制

中国古代哲学强调辩证对待问题,这也影响了中医养生。中医养生强调因时、因地、因人而宜。人与人是不同的,在身体上的阴阳盛衰等情况也是不同的,所以养生保健需要根据时令、地域和个人的体质、性别、年龄的不同,而制定相应的方法。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养生文化的灵活性。

养生对联妙笔生花

古往今来,不少文人既工于诗文又精通养生之道,他们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,撰写了一些养生对联,既给人们以艺术享受,也是养生益寿的良方。

“青菜萝卜糙米饭,瓦壶天水萄花茶。”这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所写的一副对联。此联以六个名词罗列而成。平白如话,但揭示了饮食清淡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养生之道。

“容人却傅,谨身却病,少饮却愁,少思却梦,种花却俗,焚香却秽,静坐补劳,独宿补虚,节用补黄,为善补过。”这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一幅对联。上联说应“却”之事,下联说可“补”之物,从修心、饮食、起居、卫生等多方面阐明了养生之道。


本文标签:养生文化

版权说明:如非注明,本站文章均为 嗣汉天师府,龙虎山教道协会,传度证查询,道士证查询,道医证查询 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

备案号粤ICP备2025410778号